close

作者:林志都/南方之南日前,英國人氣節目《Masterchef》中幾位評審的評語,意外演變成轟動東南亞的國際事件。 在節目中,一位評審在試過馬來裔的參賽者所烹調的印尼名菜雞肉「仁當」(Rendang)後,批評「為什麼雞皮不脆(crispy)?」頓時讓這位參賽者「無語問蒼天、臉上三條線」。 因為「仁當」這道曾經名列 CNN TRAVEL 「觀眾票選全球 50 大美味料理之首」的傳統美食,是以各式香料(咖哩)與椰奶慢燉細煮出來的料理,燉越久越好吃——久燉後的雞肉,是要怎麼「脆皮」呢?!群情激憤下,連馬國首相、外長也出面「嗆聲」後來這位參賽者因這道菜而遭到淘汰,也引起熱愛這道名菜的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與汶萊等國的馬來族群,紛紛開砲,在網路上大肆抨擊與嘲諷。 連馬來西亞外交部長Anifah Aman,都在個人臉書上指控這名評審根本是自恃「白人威能」(“Whitesplaining”,筆者翻譯。泛指白人對有色人種「指導」、「教育」、「提醒」、「指指點點」⋯⋯),不公對待這位馬來裔的參賽者。 然後,是最近剛解散國會( 2018 年 4 月 7 日)準備大選,因身陷貪污醜聞而在近年聲望頗低的馬來西亞首相納吉(Najib Razak),也不忘出來刷刷「存在感」。首相納吉在推特帳號上貼了張仁當的「美食照」,質問:「怎會有人想吃“crispy”的仁當呢?#MalaysianFood」 眼看事情越鬧越大,一發不可收拾,該節目製作單位、評審紛紛出來「澄清」,指他們「當然知道仁當」,是因為該選手的「醬料不夠入味」、「雞皮未全熟」等理由才加以淘汰⋯⋯。但明明節目上就清楚地播出「雞皮不脆」的橋段,這越描越黑的解釋反而更糟。一個「雞(毛蒜)皮」的小事演變成東南亞諸國人們群情激憤、在網路上大加嘲諷,也真是不簡單——「事發」至今,已有無數臉書貼文、推特甚至專門影片諷刺《Masterchef》的評審們,就連我印尼與新加坡的朋友們,也紛紛在臉書上分享嘲諷訊息。因為英國名廚的一鍋「異端」,「同仇敵愾」的西班牙人看到這個事件,不禁讓我想到兩年前的新聞:2016年,英國名廚傑米.奧利佛(Jamie Oliver)在他的 Youtube 頻道裡,用雞腿肉與西班牙臘腸(chorizo)煮了「西班牙鍋飯」(Paella)。 想不到影片一上網,當時正為了政治內鬥吵得不可開交的西班牙人居然「統一陣線」,異口同聲地大肆批評這位英國名廚,認為把西班牙臘腸用在「西班牙鍋飯」(註)裡,根本是「異端」——就像是用牛肉與炸茄子,替代英國名菜「炸魚薯條」(Fish and Chips)裡的魚肉與馬鈴薯一樣。當時,甚至還有人放話威脅要取這位名廚性命,引發警方一陣緊張。無獨有偶,就在此事件再兩年前的 2014 年,傑米奧利佛也因「建議」在西非各國的名菜「 Jollof 飯」裡加入香菜、荷蘭芹與檸檬,而導致西非各國人民惡評如潮,還有人說「我們的料理,才不會被殖民!」 看到這邊,很多人應該會有「(東西太難吃的)英國人不意外」(請見筆者前文「阿兜仔」眼中的「阿兜仔」──淺論各國人們對「他國人民」的刻板印象);「白人無知又自以為是世界中心」;「沒事吃飽太閒,幹嘛去批評或改動別人家的傳統料理」之類的批評。但是,筆者在此倒是有些不一樣的想法:無知,其實是普世的現象;但是背後也可能代表了對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寬容 首先,即使在離東南亞不遠的台灣,「仁當」也不見得是大家都認識的料理(在台灣,多稱為「巴東料理」);那麼我們好像也沒甚麼資格,去笑英國人不懂仁當是甚麼——至少筆者自認沒資格:我也不過在新加坡機場吃過一次而已。 當然,你可能會說英國殖民東南亞有數百年的歷史,英國人應該理解這道料理的存在——不過這樣說的話,西班牙人殖民拉丁美洲將近三百年,殖民菲律賓更幾乎達四百年,但是一般的西班牙人可能只知墨西哥有一堆玉米做的料理,從玉米粽(tamales)到玉米煎餅(queasdilla);阿根廷有烤肉(asado);秘魯有檸檬醃生魚(ceviche),但是一輩子沒吃過這些餐點。而菲律賓的國菜之一「Adobo雞」更根本沒幾個人聽過。而多數中國漢人對他們(祖先)曾經統治多年的「滿蒙回藏苗」等各族菜餚,更可說是完全不懂——這樣說起來的話,西班牙人與中國漢人,似乎都更該自覺羞愧⋯⋯等等!可是漢人的「中菜」在美國同樣也是「備受誤解」——君不見美國各地的中國餐館,都有著「左宗棠雞」、「炒雜碎」(Chop Suey)、「幸運餅乾」等跟中國傳統菜系毫無關聯的「必備名菜」、「餐後小點」嗎?(話說,紅遍全美的「左宗棠雞」,有一說還是來自咱們台灣「彭園餐廳」的創辦人兼董事長彭長貴先生所創呢!) 回到正題:事實上,以歐洲來說,目前倫敦的外國餐廳數量,已經絕對遠勝任何一個歐洲首都——一方面是因為倫敦在現代史中從未被攻陷,由法國大革命以來至二次世界大戰,許許多多的歐洲難民湧入英國外;而在另一方面,大體上來說,英國對來自過去殖民國家及非洲移民的「相對歡迎」,也促成了如今的餐飲業多樣化榮景。(當然,和歐洲大陸一樣,整天只吃本國料理——就是Fish and chips、威靈頓牛肉和派啦——的英國人也大有人在就是了⋯⋯) 總之,眾多移民造就的多元環境,其實是英國即使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影響力持續下滑,但在科學、文學等許多領域,卻能繼續擁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。開放,只會讓我們更強大,更能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。 也因此,要稍微替英國人說句「公道話」:即使節目中的那位英國美食家評審,對「仁當」無甚認識,但是普遍來說,英國人對移民與外來料理的接受度已經算高。甚至,還能將被殖民國的料理,像是原產自南亞的咖哩,傳到全世界去。因此筆者認為,與其去抨擊嘲諷英國評審的「無知」和「傲慢」」,我們或許反而應該彰顯這事件背後的「正面價值」:例如來自馬來西亞的參賽者,勇於用自己熟悉的仁當參與「英國的」比賽;以及英國節目與文化的開放多元環境,能夠讓她這樣做。(當然,還有因引發爭議後,許多包括英國人在內的網友紛紛聲援「仁當」的正確做法)所有的「傳統」,都曾經是「創新」再談談(最近收掉不少餐廳的)英國名廚傑米.奧利佛——其實,許多英國料理職人與美國人一樣喜歡「創新」——不管是對於他們自己國家的料理,或是別人國家的料理——這也讓把傳統食物視為「崇高不可破」的許多國家人民,氣得火冒三丈。 也許這樣的創新精神,會烹飪出許許多多難以下嚥的餐點,冒犯很多國家的文化與人民;但也是這樣的「冒險精神」,才讓英美系國家,能夠一直在創新上領先其他國家。 其實,所有的「傳統」,都曾經是創新:義大利「傳統料理」中不可或缺的「番茄」,其實原產於南美洲,是哥倫布到達美洲後,西班牙人才由安地斯山脈與墨西哥南部引進歐陸和義大利;而歐洲料理不可或缺的「馬鈴薯」,也是來自安地斯山脈;暢銷全球的日本拉麵與天婦羅,起源也都是外國人(中國與葡萄牙)帶進日本的餐點。若非有人引進這些「創新」,這些各國的「傳統」口味,也可能會與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很不一樣。 在台灣,我們也喜歡挑戰自己的傳統與我們的餐點(也許是因為比起那些「千年文化」,我們所謂的「台灣傳統」也不能算悠久),所以我們的各種食物口味特別多——從各種口味日益「詭異」,義大利人看到會想一頭撞死的披薩;到口味越來越多的「豆花」與「咖啡」;我們還把南洋的沙茶香料變成火鍋沾料;又把日本料理轉換成「台式日本料理」⋯⋯ 而除了食物之外,我們也把許多原住民的祭拜傳統與來自中國的道、佛教融合在一起⋯⋯我們其實一直以來都有著創新、創造的精神;而這也成為我們的「傳統」之一。創新,也可以替傳統帶來新氣象:日本傳統童玩「劍玉」(Kendama)就在歐美玩家將其與溜溜球、電音及雜耍結合後,透過玩家各自將影片上傳、互相較勁與學習,注入了全新氣象,也造成世界流行的新風潮,甚至促成了 2014 年開始的「世界劍玉大賽」,以及各式各樣的表演賽的誕生。這不僅讓原本已經漸漸沒落的傳統童玩,又有了新生命,甚至還擴展到全世界。 由此,我們可以看出創新與傳統並非互不相容,而是可以共生共存的——也因此,重要的是如何將傳統與創新結合,激盪出新的想法與新的做法,而不是將傳統供在神壇上,當成不可動搖的宗典,或是把持權力用的工具。前幾天,在日本的一場相撲比賽中,正在賽場土俵中致詞的一位官員突然昏倒,幾位女性上前要施予急救措施,大會人員卻急急宣布「女性不得進入土俵」,因為那是傳統。嗯,還在認為只有「創新」是冒險無謀、拿命去拚嗎?其實「堅持傳統」搞不好更危險喔!註:Paella通常會翻譯成「西班牙海鮮飯」或「西班牙燉飯」,但是因為在西班牙當地,通常是以雞肉、鴨肉、其他肉類、海鮮、蝸牛或蔬菜等不同食材,單獨或組合加上高湯以生米煮成,而paella在起源地的瓦倫西亞Valencia省方言中指的是平底鍋,鍋子可大可小,故筆者稱之為「西班牙鍋飯」。 ※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,原標題為《一盤雞肉仁當(Rendang),竟讓東南亞諸國輿論譁然、馬國首相隔空開嗆?——英國名廚「不識美食事件錄」的啟示 》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【關聯閱讀】「阿兜仔」眼中的「阿兜仔」──淺論各國人們對「他國人民」的刻板印象 黑道小弟說:「地獄廚房那個節目好可怕」──跨國廚藝巡禮的起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【Yahoo論壇】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、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,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。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,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。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nzhyuav9064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